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大连市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矿)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0:56:00  浏览:830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大连市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矿)暂行办法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矿)暂行办法
大连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狠抓出口创汇和建立出口商品生产体系的指示精神,努力扩大我市出口商品货源,拟选择部分主要承担出口任务的生产企业和农副产品产区,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矿),并制定本办法。
一、基地、专厂(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凡大连市所属的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和单位,符合下列条件的,均可定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矿)。
农副产品基地:
1、自然条件适宜,生产区集中连片,具有发展潜力;
2、品种优良或名贵,具有发展前途;
3、出口商品一般应占商品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如个别产品确因质量、规格不合格,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应积极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尽快达到要求;
4、具备一定的加工和仓储能力,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5、农副产品基地一般以乡或以乡组织的经济实体为单位。
工业品专厂(矿)
1、企业领导班子要坚强有力,领导干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比较熟悉国际市场动向和要求;
2、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一般出口产品比重占其生产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大型企业根据不同行业和产品结构,视出口额具体确定);
3、产品质量好,具有同行业较高水平,出口适销对路,有发展前途;
4、经营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机电产品要有用户满意的售前和售后服务;
5、技术、工艺、设备先进,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
6、有组织技术开发能力,能适应国际市场对商品不断变化的要求,具有较强的
应变能力。
二、审批程序
市设出口基地、专厂(矿)评估小组,由市计委牵头,市外经贸委,经委参加,联合办公,定期审批。报批时,先由各进出口分公司与符合出口基地、专厂(矿)条件的企业协商后,由企业主管部门或县(市)、区计委向市计委提出申请,经市评估小组会同市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市政府颁发证书。基地、专厂(矿)不搞“终身制”,对经营较差的,或因国际市场发生重大变化,产品出口急剧下降的,经市审批小组同意,可停办或取消资格。
三、计划管理
基地、专厂(矿)的供货或出口收汇计划,由市、县(市)、区和主管部门单列,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机电产品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编制出口专项计划。
为了稳定地提供适销对路的货源,工(农)贸双方应签订三至五年的购销协议。在协议期限内,工(农)贸双方应经常沟通生产和国际市场信息。外贸部门如因国际市场发生变化不能收购时,一般应提前一年通知生产单位;基地、专厂(矿)因故不能供货时,亦应提前一年通知外贸部
门。基地、专厂( 矿 )的出口供货计划,应通过与外贸签订经济合同的办法落实,并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合同一经签订,基地、专厂(矿)要按期、按质、按量保证供货;外贸部门要保证收购,或经双方同意由生产单位委托外贸部门代理出口。违约者应按合同的有关条款规定
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以维护对方的经济利益。
四、经营体制
基地、专厂(矿)生产的出口产品,可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被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的企业和其它经批准享有出口经营权的基地、专厂(矿),可直接对外经营。一般基地、专厂(矿)采取由外贸公司收购或代理出口。同时,提供基地、专厂(矿)同有关的外贸公司实行工贸、农贸
联营,组成经济实体,产销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各经营出口商品的单位都要接受协调,加强合作,坚持统一对外,联合对外,防止对内抬价争购,对外低价竞销。
五、考核与奖励
对基地、专厂(矿)的考核指标是出口创汇额或出口供货额。对享有出口经营权的基地、专厂(矿)和委托外贸代理出口的单位考核出口创汇额;产品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的单位考核出口供货额。职工奖励同考核指标挂钩,完成考核指标的企业,职工奖金可增发一个半月的平均工资额
,免征奖金税。奖金按国务院国发[1986]17号文件规定,从出口奖励金中支付。
六、外汇留成
基地、专厂(矿)的外汇留成比例应高于一般出口企业。将现行地方外汇留成百分之二十五中的百分之六十分给基地、专厂(矿)(基地由县区兑现;专厂在原留成百分之五十二的基础上,市外贸主管部门补百分之二,市计委补百分之六)。出口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按扣除进口原材
料、零配件用汇和有关从属费用后的净创汇额留成百分之五十,其中分给出口生产企业百分之三十,政府有关部门百分之十(企业主管部门百分之五,市计委百分之五),外贸部门百分之十。基地、专厂(矿)应得的留成外汇,要定期划拔,保证兑现。基地、专厂(矿)为增加出口产品必
须进口的技术设备、配套件、科研仪器、化肥等,可按规定享受减免进口环节的各项税收。
七、物资供应
基地、专厂(矿)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材料、动力燃料以及交通运输等,由各有关部门按计划管理权限,分别纳入计划渠道,在安排上要优先供应,争取不留缺口。外贸部门每年要用一部分以进养出外汇进口一批原材,如钢材、木材、化纤等,优先供给基
地、专厂(矿)。
八、产品质量和价格
基地、专厂(矿)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体系,保证按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出口商品,不断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包装装潢。外贸部门在收购时,要贯彻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原则,对质量好、售价高的名、优产品,应相应提高收购价格。
九、企业技术改造
各级计委、经委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将基地,专厂(矿)扩大出口所需要进行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列为市、县(市)、区和行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把引进与出口创汇结全起来。对微利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所需要的贷款,经批准可实行贴息优惠,工厂负担四厘,其余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
采取减税退库等办法,贴息二至五年。对所需三大材料,应优先按国拨价或地方价予以安排。
机电产品出口专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给予专项贴息贷款。所借外汇贷款,企业可以在净创汇中先还贷款,然后按国家关于出口收汇留成的规定,进行分成。
十、对农副产品基地的扶持
出口基地因种植的作物生长周期长,短期内不能受益的,视不同情况,可由收购出口的外贸公司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补贴或由银行提供长期贷款。在基地建设中,外贸、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帮助引进优良种苗、种禽和种畜,进行技术指导。对为发展出口水果、蔬菜占用耕地的专业户,
在受益前,各有关部门应在资金、税收、供应口粮等方面给予照顾。
十一、出口工业品的价差补贴
出口工业品的外销收购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内销收购价格,影响企业留利时,首先由有关外贸进出口分公司向其总公司申请,调整换汇成本,提高收购价格;如仍无法全部解决,由同级财政及税务部门批准,对其影响留利部分给予补偿,以支持企业发展出口商品生产。
十二、密切贸、工(农)关系
外贸经营单位,应经常向基地、专厂(矿)提供国际市场需求、价格变化等信息,指导生产。同时,根据需要组织基地、专厂(矿)的专业技术和销售人员联合出国考察市场,推销产品。
外贸部门要向生产单位公开外销价格和换汇成本,生产部门要向外贸部门公开生产成本和内销价格,相互支持,扩大出口。
大连市第一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矿)名单
1、大连罐头食品厂
2、大连呢绒服装厂
3、大连第二呢绒服装厂
4、大连第三呢绒服装厂
5、大连第二服装厂
6、大连皮口服装厂
7、大连贝雕厂
8、大连护具厂
9、金州纺织厂
10、大连针织厂
11、大连麻纺织厂
12、大连羊毛衫厂
13、大连印染厂
14、大连运动衣厂
15、松树丝绸厂
16、大连第二橡胶厂
17、大连红星化工厂
18、大连染料厂
19、大连轧钢厂
20、瓦房店服装厂
21、庄河县养虾基地
22、长海县海捕虾基地




1986年7月2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析现行继承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刘亚利


  我国现行继承法采有限责任继承原则(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限定继承原则)。有限责任继承是保护继承人利益的制度,其核心是限制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责任,即继承人只须在继承遗产的限度以内为被继承人清偿债务,而不以自己的固有财产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责。这一原则符合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人格独立、责任自负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继承不仅关系到继承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的利益,作为一种制度,必须对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双方提供平等的保护。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继承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没有确定遗产范围的规定
  有限责任继承原则一方面将继承人的责任限制在继承遗产范围以内,另一方面又要求被继承人的财产必须首先用于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因此,有限责任继承不仅是保护继承人的利益的制度,而且是保护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利益的制度。遗产范围的确定在这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限责任继承原则能否正确贯彻,主要取决于能否准确划定遗产范围并保证其不被继承人侵害。而我国继承法在确立有限责任继承原则的同时,却没有关于确定遗产状况的任何规定,使有限责任的界限无法确定。其结果是,继承人在享受有限责任继承的利益的同时,却往往不承担其相应的义务。这就使得法律在继承人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上失去平衡。
  2.没有对接受和放弃继承规定明确的期限
  我国采取直接继承制度,即从继承一开始继承人的财产权利和义务就概括地转归继承人。这意味着被继承人的债权由继承人收取,债务由继承人承担,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只能向继承人行使权利,债务人只能向继承人清偿债务。因此,必须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使继承关系确定下来,以便尽快了结被继承人所遗留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我国继承法却规定,自继承开始以后至遗产分割之前,继承人实际上都不确定,继承关系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规定的弊端是明显的:一是不利于遗产的管理和利用;二是影响债权人行使权利,不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而且继承关系长期不确定也是滋生继承纠纷的重要原因。
  3.债权人缺乏保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手段
  如果继承人的行为已经或者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按现行继承法,债权人无有效的救济手段。例如继承人将遗产转移、隐藏,或者挥霍浪费,或者不善经营,导致亏损,或者继承人将遗产用于清偿自己的债务,都会危及债权人的债权。现实生活中已经屡屡发生这类问题,使债权人遭受严重损失,而且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道德风尚。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法律必须对此作出反应。
司法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张卫平


  如贺卫方教授前文所言:“一般大众传媒更如同约好了似的,对于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系统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近来又有以揭露社会不公现象为己任的“焦点访谈”报道了云南两个地方法院严重违反程序法的情况,又一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司法公正的问题上。这一报道引出了一个老话题,即司法公正与社会环境的关联问题。如人们所知,司法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对现行司法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司法的公正性。这种改革是针对司法体制自身的,尤其是目前的分散化的司法改革——审判机关的司法改革、检察机构的司法改革等更限于自身体制的改革。而这种自我手术式的和非扩散性改革的局限性,使司法改革难以有很大的作为。我们应当认识到如果与司法体制相关的体制不改革,没有一个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的体制环境,司法体制自身的改革也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笔者的这种观点似乎有“环境决定论”的嫌疑,但必须承认,如果不消除外部体制上的问题,而只是简单地对“终端”“杀毒”,即使是天天升级“杀毒软件”也将无济于事。

  以“焦点访谈”报道的情况看,云南的两个基层法院严重违反程序法的一个原因是受到地方行政的干预,而这似乎还是一个主要原因。问题在于,为什么地方行政能够干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呢?为什么法院没有能够顶住来自地方行政的干预呢?这里涉及我们长期议论的司法独立性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基层法院面对地方的行政干预“勇敢”而上,去堵“枪眼”,但后果会怎么样呢?我想,如果抵制地方行政干预没有什么不利后果以及能够有效抵制的话,相信就不会发生上述报道的司法不公问题。问题恰恰在于地方行政能够有效地干预,这种干预是以制度和权力作保障的,而不是以情感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名义上独立行使司法权的法院是无法加以有效抵制的。不是奉行“不抵抗主义”,而是抵抗常常是无谓的。地方行政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准确地讲就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法院是什么关系?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法院是受控于地方政府的。法院的人、财、物,哪一项不受地方行政的控制?除了地方政府以外,可以干预的还有其他一些权力机构。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从名义上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但最重要的提名权却是在地方组织。在财政方面,更是要受到地方行政的控制。

  从实质上分析,地方行政机构就是地方的主要权力机构,地方法院不过是地方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而已。在这个意义上,甚至谈不上地方干预与否的问题。这种关系在建筑格局上也能反映出来。在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或地方党的办公楼处于中心位置,而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的办公楼围绕其外。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完全是等同的位置。从实际结构关系看,法院不过是地方行政的附庸,法院就应当服从于地方行政。退一步而言,地方行政干预不对,那地方党组织又能不能干预呢?问题的答案具有悖论特征,实践中答案却是肯定的。为了维护地方的利益,地方行政可以通过地方党组织实行间接干预。由于地方党组织的干预具有其政治正当性,因此法律理论上的不干预理论就难以对抗。在权力架构方面,基于这种政治正当性,设计者也没有打算要真正让法院摆脱这种权力干预。对于大案、要案,地方权力机构可以通过特定的机构对公、检、法进行统一协调,这是众所周知的实情。统一协调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表述的,消极意义上就是干预。

  从中国目前的现状观,不仅是基层法院受制于地方的干预,更高一级、高二级的审判机构不也处于这种境况吗?地方权力机构对司法干预的动因很多,地方的经济利益、地方权力机构中具体行使权力者个人的利益、权力行使者对司法公正性与司法者的认识差异等等。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架构下,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地方权力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往往有自己的全资企业,由于各种无法脱离的利益联系,也就必然要使地方行政进行干预,不干预是不可能的。领导批条这种干预方式在实践中从来都是畅通无阻的。因为我们的体制和观念成就了这一点。

  要保证法律的统一实施,坚持法治原则,独立的、不受干预的司法是其必要条件。对此,似乎我们都明白。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仅限于法的理论和理想层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一句“中国国情”就将这种认识全部消解了,因为所有关于司法独立的原则和措施都是非中国传统的。而且正当的干预更为干预者提供了干预的契机。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观念上并未真正接纳独立审判的意识,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体制架构为这种干预提供了条件。因此,当我们在观念上接受了独立司法的必要性时,就应当改革能够干预司法的现行权力结构体制。这就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就应当在推行司法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当然,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是十分困难的,但正如贺卫方教授前文结语所言:“我们且不可‘只拣无火处走’”

(作者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